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
  •      新闻       [PC版]

  公益时报对小益益的报道

 

 

[导读]1月29日,在小益益离世50天后,一条其尸检照片出现在微博,让她重回舆论视线。儿希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甚至报警。但一切并不能阻挡质疑继续指向尸检报告,更指向参与救助的公益组织。拯救受虐儿童,政府、民间组织、志愿者、媒体应该如何各归其位
 
 
 
■ 本报记者 郝成 马怡冰
 
  政府部门、民间组织、媒体、志愿者……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接力施援,曾受母亲虐待的小益益却在病情好转后又猝然离去。事实上,分歧、质疑、争吵在两年前就已开始,只是又在她离世50天后突然爆发出来……
 
  夜里,小益益走了,年仅四岁。
 
  2011年12月9日清晨,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、杭州志愿者“战斗机”等人先后得知:他们救助的受虐女童周佳怡(即小益益),在寄养点离世,这是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(以下简称“儿希会”)在北京设立的一个寄养救助点。
 
  在那之前,受虐女童小益益在各方的接力救援下,从昏迷中醒来,眼睛开始有光感,可以站立,说话,甚至被志愿者带着去上学--不少去看望的志愿者一度兴奋地转发着益益好转的消息和图片。
 
  2012年1月29日,在小益益离世50天后,一条其尸检照片出现在新浪微博,让她重回舆论视线,也让志愿者之间早已出现的质疑与争吵,变得更加激烈。
 
  接下来的几天,儿希会做出了公开回应,召开了新闻发布会,甚至报警。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质疑继续指向尸检报告,更指向参与救助的公益组织:委托鉴定的主体身份是否合适?接受中医治疗的病历为何没有出现在尸检鉴定材料中?儿希会为何不公布救助点的录像……
 
  拯救受虐儿童,政府、民间组织、志愿者、媒体应该如何各归其位,是值得探究的话题。
 
 
  2月6日,儿希会公布关于益益个人捐款及使用情况的说明:截止2011年12月1日前,儿希会募集给益益的爱心捐款总数为人民币41092元,并附有部分支出发票。图为益益在京生活照
 
\"\"
 
  受虐的小益益
 
  父母未登记结婚,便有了益益三姐妹,挨打后倔强不求饶的益益,被母亲打晕。
 
  无数人知道益益的忌日,却鲜有人知道益益的生日,这个大名叫周佳怡的女孩,是三姐妹中的老二。2007年,22岁的周雍和23岁的李世敏生下了小益益,仅仅几个月后,益益便被送回贵州老家爷爷奶奶身边。
 
  2010年4月,益益被接到父母打工的浙江德清县。当年5月14日,母亲李世敏回家发现牛奶被打翻,便开始打益益和姐姐,挨打后倔强不求饶的益益,被母亲一脚踢倒,撞到床头柜的尖角后昏迷。此后因治疗过程中,益益父母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,一度试图将益益送回贵州老家,他们的房东报了警,而后李世敏随即因涉嫌虐待罪被拘。
 
  对益益的民间救助行动最早开始于爱心摇篮论坛。2010年5月26日,用户名为“Mary686686”的网友转帖了5月15日某媒体刊发的益益受虐生命垂危的新闻。
 
  民间救助至此启动。此后,益益被送往杭州救治,5个月后,即2010年11月份,益益从昏迷中醒来,公益团体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又将她送到北京,寄养在儿希会北京救助点--儿童希望之家。
 
  “你来过一阵子,我们想念一辈子。”网友“果尔妈”在得知小益益已经离去的消息后,在网上留下这样一句话。
 
\"\"
 
2010年6月,在志愿者的帮助下,益益在杭州某医院接受高压氧舱治疗
 
  分歧显现
 
  救助开始后,施救者内部爆发了分歧。一部分志愿者认为政府既已接手,应以政府为主导,而另一部分人则并不认同。
 
  Mary及摇篮网志愿者、德清县义工、宝贝回家志愿者、儿希会,这是在益益的民间救助中依次出现的四组公益力量。
 
  Mary的帖子发布后,立刻引起了爱心摇篮论坛内“爱心妈妈”们的关注,救援行动也就此开始。Mary第一时间联系了当时益益的所在地浙江德清的义工,希望他们能够联系上益益的父亲和所在的医院,希望帮助益益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就医。
 
  随后,Mary委托德清义工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涉,希望通过政府能够帮助益益转院,但过程并不顺利,Mary便决定通过电话自己来与德清县政府进行沟通。
 
  2010年6月22日,德清县政府召集慈善总会、红十字会、民政局、妇联等机构专门为益益开了协调会,妇联分管筹款,并答应会把捐款情况及时向志愿者宣布,当时募集的善款大概有一万五千元左右。
 
  Mary告诉本报记者,她当时和政府沟通时,主要谈的是益益的转院问题,但她的救助观念是,对益益的救助,政府部门为主,志愿者为辅。她的沟通,也旨在搭建这样一个救助框架。
 
  当年6月25日,德清县妇联组织当地医院,就益益转院的细节再次召开协调会,听取卫生局和医院的建议。但是次日,益益突然从德清转院到了杭州万事利医院,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接手了救助工作。
 
  这次转院在摇篮论坛上掀起了巨大波澜,并为此后的争吵埋下伏笔。因为在志愿者中,一部分人认为此时政府已经接手救助,就应保持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,而不应该让一个民间组织成为救助的主导力量。
 
 
 
小益益生活一年多的北京儿童希望之家经常有志愿者光顾
 
  Mary撤出
 
  她最早参与救助,却因救助理念和方式上的分歧撤离。她指责对方不专业,对方则称她缺乏爱心。
 
  对于“宝贝回家”突然接手益益的转院等事件,Mary表示惊讶和不理解,认为他们的做法对益益并没有好处。她始终觉得益益的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,而不是民间组织全权接手。
 
  Mary是一位上海白领,2009年与天涯和摇篮网的热心网友一起创办了名为“关爱受虐儿童”的民间组织,专注于救助被虐儿童。他们会关注国内所发生的受虐案件,并通过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志愿者回访受虐儿童的家庭。
 
  在论坛上表达不满的同时,Mary也再次重申了救助过程中存在的监护权、专业度等问题。
 
  “我想让参与救助的人明白一点,政府部门比我们更有资源,也更便于处理监护权这些问题,而我们民间力量应该是做一个辅助的部分,这样救助才会保证资源充足,让专业力量发挥最大效用。”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,Mary认为这取决于受助对象的特殊性:首先,根据我国现行法律,受虐儿童的监护权优先向亲属转移,这决定了民间公益组织主导救助缺乏法律支持;其次,从救助效果来看,孩子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,会有更多优势的、专业的救助资源。
 
  Mary在获知益益离世后,告诉《公益时报》记者,很可惜当时她和不同力量的沟通很快演变成了争吵,最后她将那些汇聚在她账户中的善款退了回去。“捐款者是认同我这样的救助理念才把善款交给我的,既然救助没有按照计划进行,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善款退回去。”
 
  Mary退出并指责“宝贝回家”不专业,而“宝贝回家”的一些志愿者则指责她在益益需要钱的时候,冷漠对待。
 
  “把善款退回去,就是以没人救助的益益为要挟,逼政府部门做主导。”宝贝回家志愿者“战斗机”在益益去世后,仍对《公益时报》表示无法理解Mary当时的行为。
 
  接还是不接
 
  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中曾有人反对接手救助益益,认为该组织并不擅长于这类救助,孩子应该由更专业的公益机构接手。
 
  “救孩子的时候,我们内部是有过争议的,一部分志愿者认为,孩子必须要救,另一部分志愿者认为,我们是主要致力于打拐,救助受虐儿童非我们所擅长,所以应该交由更为专业的组织去救助。”据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宝艳回忆,在获知益益需要救助后,志愿者“战斗机”力主出手救助。
 
  随后,“宝贝回家”开始救助,在益益从昏迷中醒来后,志愿者认为应该将孩子接到北京,从而接受更好的医疗救助。
 
  2010年11月,Mary收到儿希会负责人张雯电话,询问关于儿希会是否适合接手益益的意见。Mary表示,益益情况特殊,她不是孤儿,父亲应有监护权,所以不适合由儿希会领养。
 
  但之后得知,益益还是去了儿希会在北京的救助点--儿童希望之家。
 
  儿童希望之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,是河南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设在北京的救助点,这家基金会因参与小希望救助,曾一度备受质疑。和儿希会设在其他省份的救助点一样,北京救助点除了长期雇工外,有不少志愿者长期前往,这里的孩子也经常会被热心的志愿带出去过周末。
 
  由于前期治疗得力,益益被接到儿童希望之家后,身体状况逐渐好转。许多关心她的志愿者,在每次看望她后,都会在网上发帖:益益看得见东西,虽然视力还是很不好;益益习惯用嘴咬去接触、认识事物,会很依恋地趴在抱她的人怀里;益益胖了,会自己跑了……
 
  但2011年12月,益益的死讯,突然出现在儿希会的官方网站上。“说孩子在12月9日凌晨离世,会在近期尸检,并将公布尸检报告,但之后这个内容又消失不见了。”过去四年中一直在儿童希望之家做志愿者的吴旭新发现,她自己也被儿希会及其负责人张雯在网络上列入“黑名单”,不能再留言发问。
 
\"\"
 
专访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
 
  张雯:“我得拿出事实来”
 
  ■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刘丽波
 
  “我知道这是故意的”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益益照片被发布后,你和儿希会做了些什么?
 
  张雯:1月29号下午发的照片,我30号凌晨才看到,当即表示会公开透明回复质疑。30日上午准备相关事实资料公布。经争取,当天下午取回尸检报告,并马上公布,31日开了记者会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 
  张雯:非常气愤震惊。但是不害怕,因为我知道是谁发的,我知道这是故意的。但是让我能够比较冷静的是,我知道我们该有的材料都有,唯一不知道的就是尸检报告什么时候能出来,那个挺要命的。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照片是谁拍的,是不是“战斗机”的照片?我就给战斗机打了一个电话,他承认是他的。我想糟糕了,因为我们不能不顾虑到事情进展下去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志愿者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战斗机是儿童希望的志愿者吗?
 
  张雯:他是“宝贝回家”的志愿者。孩子是他们送来我们这里的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是否了解他当时是以什么身份进入到尸检的场合?
 
  张雯:是陪伴孩子家属进入的。实际上他比我们离益益的家庭更近,对益益更有感情,他是把益益从昏迷状态中弄醒的那个人。他进入尸检现场,拍那些照片,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。我心里也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根据你和他的交流,你觉得当时他放那张照片到底是想说什么?
 
  张雯:他最初是把照片放到了一个志愿者群里。志愿者的构成其实是非常复杂的,有时候你没法知道谁是谁。因为当时一些“宝贝回家”的志愿者也对我们有疑问。你想,他们好不容易救回来一个孩子,送到我们这儿,应该踏踏实实的就好了。孩子怎么说没就没了?他们心里有怀疑很正常。他就发出来,意思是说已经做了尸检,会有结果出来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对于把这么血腥的照片放出来你怎么看?
 
  张雯:志愿者的问题很复杂,我们也不知道他最最真实的想法,我们对他也没有任何约束权力。但到现在为止,我还是觉得没有人是完美的。“战斗机”是一个特别好的志愿者,他犯了一个错误,他也在微博上承认错误了,他绝对没有伤害孩子的意思。但把孩子尸检照片放在网上,谁看了都会震惊,我看到后,当时眼泪就崩出来了。
 
  这不是最难应对的质疑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弄清楚照片的来源后接下来呢?
 
  张雯:我当时思考的重点先是发帖人为什么要这么捣乱。过了没多久,所有的谩骂声都过来的时候我才明白,人家以为我们在卖器官。所以我在微博上发了那句话,“如果你们真的以为我们在卖器官,那就报警吧。”马上有很多人回应,“你还敢嘴硬”,“你还那么蛮横”……我一下子就明白了,没法说,所以我就不说了。我们不能较劲。只有拿出事实来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照片发布后的第二天你在做什么?
 
  张雯:当时有很多朋友就建议我,赶紧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发布出来。我先是写了一个声明,然后我就和同事一起,商量了一下我们需要发布哪些证据,证明我们是积极配合益益的治疗和抢救的。讨论出来就包括当时救护车来了以后给益益做的心电图、孩子的死亡证明、家长签署的同意尸检的证明等等。第二天就把这些东西发布了。
 
  然后就是接到各种媒体要求采访的电话等等。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很热闹,有的人说“你们居然还这么慢!”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近期儿希会受质疑的问题其实不止益益这一件事,此前你们在微博上募集防盗门费用、员工体检费用都曾遭受质疑。这几次有什么不同?
 
  张雯:募集行政开支的事,我从来没想到过这是错误的、不正常的。之所以有争议,因为很多人不明白公益机构的募捐里一定有一部分要作为行政开支,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成本的。或许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,把自己亮出来给大家看。有机会说清楚也挺好的,我其实很想大家对公益慈善机构的行政开支问题有一个探讨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益益这一次是儿希会面临的最大规模的质疑吗?
 
  张雯:这是第二次。两年多以前还有一个小希望的事情。是不是最大的,现在也无从判断,但对我来说那件事情比这件事情重要。那件事情是在救人,这件事情小孩已经去世了,是人家冤枉我们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小益益和小希望的事情从你们的应对上有什么不同?
 
  张雯:我觉得这次程度上还比那一次好一些呢。上一次是在天涯网上,对我们实行了一边倒的水军攻势,绝对任人宰割。这一次,微博我们自己多少还是有点控制的。上一次我们是对网络一点儿都不懂,完全没应战。记得那是当年的除夕前几天,我们在医院看孩子,都不知道网上有人在骂。这一次我看见了,也知道是谁。
 
  关于吴旭新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2月1日你转了一条关于吴旭新的微博,之前你的微博好像一直都没出现过她。为什么忽然发了这个声音?
 
  张雯:我当时转之前还真犹豫了一下。但我觉得我们的粉丝也应该知道攻击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。我想说的是,我们不是唯一一个受到攻击的团队。我想让大家都对这些事情有个清晰的认识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对吴旭新本人有情绪吗?
 
  张雯:有一点。她曾是我们的志愿者,我们寄养点有个孩子叫小约翰,她曾带回家过,因为 孩子的一些行为让我们有疑虑,比如拿剪刀乱剪植物等等。后来寄养点负责人员就不再同意她带约翰回家。有一次过节没让她带孩子回家,她就发短信说“你们这帮人,我要去警察局告你们。”那应该是一个节日的时候,当时我就觉得她有些偏执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们一般对于可以带孩子回家的志愿者怎么判断?
 
  张雯:是资深的,有比较深了解,我们能看到保证带回家不出事的。会要求签协议,留身份证复印件等,保证不出问题。我现在仍然认为当时第一次让吴旭新带回家的主管做错了,因为她在寄养点的做法就看出她不合适。她能和孩子玩没问题,但是她用的是像小孩儿的方式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以前志愿者带孩子回家有发生过问题吗?
 
  张雯:没有。我们会让志愿者留下身份证,说好是几天,还要打电话问情况。而且一定是知根知底的人。最怕出的是安全问题。
 
  不避谈国际领养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觉得这个事情现在算是个节点吗?接下来你会做什么?
 
  张雯:我觉得疑问得一个一个都揭开。质疑我们的财务,我们就更加公开,弄弄清楚。还有就是国际领养。我希望中国慈善出现一个态势就是都得公开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会更主动地回应关于跨国领养等方面的质疑?
 
  张雯:我不躲着了。当有人问我,我会实话实说,我任职,我拿工资,我做了什么都很清楚也能跟大家讲。我自己也领养了孩子。我回国做儿童救助和国际领养是两回事。当然,真正的,最好的解释应该来自国家,法律怎么说,都很清楚,大家可以查公开的信息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河南儿童希望基金会和国际儿童希望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?
 
  张雯:只能说国际儿童希望从一开始就是河南儿童希望的捐款方之一。我在国内不拿工资,国际儿童希望给我发工资,我们在中国做的儿童助医,目的是让孩子不变成孤儿,让跨国领养的需要越来越少。听起来像是挖墙脚的。但是海牙公约就是这个思路,帮助孩子的优先次序是,父母、亲人、国内领养,最后才是国际领养。我是真正的愿意践行这个原则的。当初我为什么回国?这么多的孩子领养到美国去,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变成孤儿的?很多是因为有病家里没钱治变成孤儿。但做着做着我就发现,光民间来做助医,是杯水车薪。中国一年生出1000多万小孩,100多万先天疾病的孩子,有很多需要治病又没钱治的孩子,光募捐治病哪儿来的及啊?必须得是医疗保险。我觉得这个事儿需要国家做。如果孩子的大病保险全部纳入国家社保多好啊。
 
 
 发帖者吴旭新
 
  “那是我拿到的益益最后的记录。”对于那张照片,发布者吴旭新说只是出于一种记录的习惯,为的是让大家看到孩子的真实情况,让社会去关注这些孩子。
 
  “益益还在的时候,我在网上发了益益摔伤、被绑在椅子上的消息,接着就发现自己不能再在他们的官网上留言了,得知益益死讯后,我等了一个月,发现通知被删,益益的尸检报告也没出来,就又在儿希会设在新浪的博客留言中问什么时候出尸检报告,之后发现也被拉黑,不能留言了。”吴旭新告诉《公益时报》记者,这之后,她又等了二十多天,才发出了那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微博。
 
  这条迄今已被转发15000多次的微博,附有两张照片:一张是吴旭新和益益的合影,而另一张图是一个小孩被开胸破肚,一双手正捧着一个血红的器官。
 
  如此震撼的图片随即引发微博网友热议,在追问死因和尸检报告的同时,更有网友指出图片中背景不像是在正规尸检场所,甚至怀疑儿希会在倒卖儿童器官……
 
  “发孩子们的照片,写他们的点点滴滴,这是我过去四年一直在持续的事情,为的就是让社会看到他们的真实状况,从而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。只不过到了益益这件事,我当时能够拿到的最后记录,就是这张图。”吴旭新说,那张照片是另一位同样关注益益的志愿者传给她的。
 
  记者在2012年1月15日与宝贝回家志愿者“战斗机”沟通时,获知这张照片正是由进入尸检现场的“战斗机”所拍摄,也是他将照片发到了志愿者内部交流QQ群,此后照片被流出。
 
  而最初拍摄照片的“战斗机”,因益益之死,情绪极度低落,迟迟未能公开回应。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宝艳告诉记者,她曾为“战斗机”安排心理干预,一度担心他会从此一蹶不振。
 
  那张照片,在缺乏解释和不明出处的情况下,刺激了诸多志愿者,发问、质疑变得不再理性。于是,曾经一起关爱益益的志愿者们,开始分化,有人怀疑儿希会虐待了益益,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质疑没有依据,缺乏人情--这一次,争吵似乎要比Mary退出那次更为激烈,且愈演愈烈。
 
  吴旭新说自己此前曾问过张雯,为什么不把一些不再接受治疗的孩子送回福利院,那样的话孩子可以在户籍地享受到义务教育、医保等。“我去北京周边几家福利院看过,请的老师都是当地的,但儿童希望之家的雇工不少是流动人口,缺乏稳定性。所以我认为孩子应该送回福利院。”吴旭新说。
 
  “她有时候回答说‘他们应该被收养'.有时称’那可要调查清楚福利院会不会特别差。‘”吴旭新说。
 
  而张雯接受记者采访时称,有的孩子确实已到学龄,曾经送孩子回去过福利院,是孩子自己要求再回来的。以9岁的党国战为例,“以前以为他随时会离开,就没有安排长期入学。我们目前正在考虑在寄养点附近找地方入学。确实,我们本来不准备给孩子提供这么长时间的寄养。”
 
 
 
  质疑仍在继续
 
  张雯认为自己是出于不得已,才滞后发布了相关信息。而质疑者则认为,既然伤害已经产生,让追问继续,看能否在益益走后,迎来一种提升和变化。
 
  对于发布益益死讯后,又再次删除,张雯在1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,声称是不得已为之。“我们是寄养点,孩子是在我们这里走的,在尸检报告出来之前,我们真的不便说什么。所以我们不发布任何信息,单等着尸检报告出来。”
 
  吴旭新的微博出现后,儿希会开始回应,1月31日,儿希会在益益曾经呆过的寄养点儿童希望之家召开新闻发布会,并将尸检报告公之于众。但质疑之声并未消弭:儿希会是否有资格委托鉴定机构做尸检?益益生前接受中医治疗的病历为何没有出现在尸检鉴定材料中?儿希会为何不公开监控录像……
 
  关于益益的尸检,张雯说:“益益的尸检是在病逝后8天进行的,因需要直系亲属签字委托方可,所以是在12月16日,即家长到京后第二天签署尸检协议。17日尸体解剖取走器官,待固定10天之后进行切片并做病理分析。我们获悉的尸检报告周期是60天,但1月30日,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就向我们提供了正式的尸检报告,包括一份正本和一份副本。”但最终尸检报告显示,委托人一栏为儿希会。
 
  2月5日,有网友在儿希会官方网站上查询益益名下账目发现,早在益益死前8天的12月1日,儿希会即向尸检单位“华夏物证鉴定中心”支付了15000元,而全部记录中,用于益益医疗的费用却不足400元。网友藉此开始更猛烈的质疑儿希会。
 
  张雯向本报记者表示:“我们财务每次上网登记的时候,都是按月按批登记的,并非每笔登记,所以写着的”12月1日“的是12月份的账目,不代表是12月1日发生或者记录的,而是代表12月份发生的账目。”张雯解释说,大诚中医提供的是针灸、按摩等中医康复,是志愿提供的公益服务,所以没有诊断,也没有收费,有志愿者和员工陪同,可以证明,也有部分康复治疗视频可以作证。至于是否公开监控录像,她称还需要向技术人员咨询是否有保存,且需要获得家属同意。
 
  但所有的争论仍在继续。
 
  “益益走了,他们那样吵,是嫌我们伤心不够……如果说能反思出点有用的,能让公益组织更成熟,那还好。”对于争吵,不少志愿者告诉记者,他们不想去看,但却禁不住要去关注。
 
吴旭新
 
  对话质疑者吴旭新
 
  “我做了有责任有义务做的”
 
  ■ 本报记者 郝成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为什么会发那样一条微博(益益尸检照片)?
 
  吴旭新:就是一种对孩子真实生活的记录,过去我一直在博客和微博上记录孩子们的事情,记录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孩子们的真实状况,进而去关注他们。只是到了益益的时候,我的记录,因为儿希会这边删除了最初的死讯,我留言问他们尸检报告被拉黑,所以没有办法,只能不添加任何解释发了这张图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儿希会在你发出微博后,报警,并声称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名誉权,你怎么看?
 
  吴旭新:我做了自己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做的事情,也有关注孩子的网友看到微博后报警,我已经把我看到的儿童希望之家的情况、相关人员信息,提交给了警方。我也在等待相关部门给这件事情做判断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在儿童希望之家做了四年志愿者,你怎么看那里?
 
  吴旭新:我听到参与过他们活动的志愿者,对那里的投诉,确实要比对那里的赞扬多。最近又接到曾在那里做过志愿者的朋友的电话,主动提出想通过媒体出来反映一下这几年看到的问题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认为好的儿童救助,应该是怎样的?
 
  吴旭新:其实我也一直在反省自己,我从这些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,应该说是他们救助了我。关于儿童救助我只参与了不到五年半,觉得是一个和孩子一起建立独立人格、共同探索真理、享受人生的过程,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始终是平等的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和张雯是一种什么关系?
 
  吴旭新:我和张雯的关系是一名志愿者和基金会负责人之间的关系,我们在一起共同做的事情,全部都是关于公益的活动。从没建立过私人关系。
 
  《公益时报》:你今后还会去儿童希望之家做义工吗?
 
  吴旭新:会啊,为什么不呢?我曾经带那里的孩子周末来过我家,我还带他们到过动物园、颐和园、海洋馆这样的地方认知世界。但是后来儿童希望之家周末老是来一些企业,会拉横幅、拍照,人很多,我如果还去,反倒成了对孩子的一种打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