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
  •      新闻       [PC版]

  香港人大代表关心“小爱爱”,再次呼吁儿童医保

        3月7日,张雯主任带着一岁的“江爱爱”,探望了参加两会的香港人大代表蔡素玉女士。一直关注儿童医保提案工作的财新网记者蓝芳,与张主任随行,并专访了蔡素玉代表。

 

 

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儿童医疗保险制度

2012年03月08日 13:0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

全国统筹,实报实销,强制参保,保证所有孩子都享有医疗保障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【财新网】(记者 蓝方)2012年3月7日,一岁零一个月的江爱爱,再次见到了全国人大香港区代表蔡素玉。

  一年前,刚出生不久的江爱爱因小肠闭锁,生命垂危。蔡素玉前往医院探望,并捐助了孩子的医疗、生活费用。蔡素玉随后提交了有关建立儿童医疗保险制度的议案。2012年两会,蔡素玉再次呼吁,在社会保险的体系内健全儿童医疗保险制度,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医疗保障。

  江爱爱出生于2011年2月,父母长期在北京打工。母亲怀孕七月时查出患有妊娠脂肪肝,生下爱爱一周后即病逝。尽管爱爱的母亲生前参加了新农合,但家人无法结清高达20万的医疗费用,拿不到发票,无法回老家报销;且异地报销比例有限,孩子父亲江开勇至今仍背负着十几万的债务。

  小爱爱刚出生,没有任何医疗保险,前后两次手术,需要16万左右的医疗费用。江开勇曾向北京民政部门寻求医疗救助,因非北京户籍居民而遭到拒绝。

  随后,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(下称儿希会)介入小爱爱的救助,为小爱爱募集了11万余元的善款。孩子目前已痊愈。

  在儿希会创始人张雯看来,对重病儿童的医疗保障,至少应该有三道防线,即基本医疗保险、政府医疗救助和社会医疗救助。而当前,“前两道缺失,直接跳到了第三步”。已从事十年医疗救助的张雯认为,依靠民间救助不可持续,“孩子越救越多”。

  张雯介绍,儿希会所救助的上千个孩子中,有医疗保险的极少。即便参加了新农合,也“不好用”。其一是绝大多数孩子随父母进城,异地治疗,且很多大病也只有大城市才有医疗资源,而现行制度下,异地治疗报销额度很低;其二是异地治疗需先行垫付,贫困家庭很难先行拿出十几万的医疗费用;三是新生儿不可能为现有制度所覆盖,连户口还没有,更谈不上参加新农合。

  而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政府医疗救助,以救助户籍人口为主,救助范围窄、额度低。部分地区开始试点的大病救助,则有严格的病种限制。张雯介绍,儿希会救助的孩子中几乎没有获得政府医疗救助的。

  蔡素玉认为,对于大病儿童的救助,仍需要从第一层的基本保险机制入手。其提交的议案建议,对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予以扩展、完善,保证所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医保。儿童医保实现全国统筹,实报实销。“每人每年100元,保所有疾病的治疗。”

  蔡素玉建议,对于无力参保的贫困家庭,应由政府出资代缴;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之外的儿童,则可由慈善机构助缴。但所有的孩子都应自出生之日起,被纳入保险范畴。

  张雯介绍,从儿希会的救助经验来看,如果大病儿童有了基本医疗保障,绝大多数家庭,通过亲戚朋友接济,还是能支付剩余的自付费用。若确有困难,政府的医疗救助应成为第二道防线。在张雯看来,目前各地的医疗救助政策需要调整。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心理,仍是“救少不救多”,愿意用同样的钱,救助多个普通大病的孩子,而非一个特殊大病的孩子。而张雯认为,政府更应该向需求最大的家庭倾斜,救大病,给孩子“保命”。

  “已经到时候了。”蔡素玉认为,中国的国力发展,已经可以为所有的儿童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,“中国政府应该让穷人放心。”■

 

原文链接:http://china.caixin.com/2012-03-08/100365585.html 

《新京报》于2011年3月10日,对相关事件的报导  http://epaper.bjnews.com.cn/html/2011-03/10/content_208841.htm?div=0